酒吧在英语中写作“BAR”,这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原意为长条的木头或金属,像门把或栅栏之类的东西。据说,从前美国中西部的人骑马出行,到了路边的一个小店,就把马缰绳系在门口的一根横木上,进去喝上一杯,略作休息,然后继续赶路,这样出售酒品的小店就称为BAR。在17世纪70年代,酒吧和咖啡馆刚刚诞生的时候,就承担了一定的市民议政功能。也使得当时的国家权力机构号召人们提防咖啡馆或酒吧辩论所引发的危险,并将其视为政治动乱的温床。
后来随着酿酒业的发展,酒吧从饭店和餐馆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出售酒水和客人饮酒,交友,聚会,娱乐的地方。从早期的供应酒水的小店到如今遍布世界各地供大家饮酒和交流的场所,什么原因使得酒吧能得到蓬勃发展并得到大众的喜爱呢?有人说,人渴望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找寻世外桃源,而酒吧是一个能让人暂时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到酒吧的人多半是为了放松自己的,或者可望在这里释放自己。在酒吧,你会发现自己执著的那些自以为是的经验,那些虚假的平衡和无畏的伪装,都被彻底地,温柔地,疯狂的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幸福和愉悦的回归。这就是酒吧现实意义上的作用和解读。
酒吧以一种含蓄,羞涩却活跃形式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并取名为“校园酒吧”。有人说,它的出现亵渎了神圣的大学学殿,如同原罪一般不可原谅。也有人说,它的出现标示着更为人性化,现代化校园的诞生。学生能有一个放松身心的娱乐场所理所当然的是一件好事。就这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持己见。
校园酒吧是继西饼屋,休闲屋后的休闲场所。它涵盖了前者的所有成分,提升了休闲因素。当谈到酒吧,大部分人把它与酒馆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比起酒馆酒吧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虽然是西洋文化的产物,但是在中国它还涵盖中国文化的众多因素。正所谓是“入乡随俗”。酒吧在中国普及过程中,吸收了茶文化,所以有时酒吧给人一种“西式茶馆”的感觉。也有的酒吧在装修格局上完全采用中式的装修风格。塑造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氛围。在浓浓的中国风韵中品味纯正的夕阳咖啡,感受文化渗透的同时又让人得到久违的惬意和舒缓。真是一举两得。所以说,酒吧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校园酒吧更是如此,它的服务对象是高学历,高素质的文化人,所以校园酒吧经营的是文化。
事物都有两面性的,有雅必有俗,有俗必有雅。它们是对立的。从文化拥有量和受众量来区分,可分为“俗文化”和“雅文化”。非要给“文化”分个类,那么,小众文化称为“雅文化”,大众文化就是“俗文化”。其实,文化是人类行为或思想活动的记录,强分雅俗有点太矫情。但,从现状和历史来看,确确实实又存在着不同文化的阵营。雅也有雅的糟粕,俗也有俗的精华。顺其自然、大俗大雅才是文化之正道。无须以“何其俗”之“雅”来搬弄“俗不可耐”的是非。草根与庙堂并存,世界才有生机。
一位朋友在某所高校经营校园酒吧已有三年之久。笔者也是这家酒吧的常客。当谈论到为何开校园酒吧时,他感叹道,自己上大学时常有朋友探望,招呼客人只能是在宿舍或是在饭馆。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好让我们谈天。所以毕业后筹备了一年之久,这家校园酒吧也就成立了。
在这里常有同学聚会,生日聚会。也有独自而来的,也有成双成对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也是这里的常客。这里成了大学生宣泄压力的场所。难怪,心情的调整离不开外界的因素,人要宣泄自己的压力,得到切实的静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息。现在的大学生比任何以往都要承受更高的学习压力和生存压力,在柔和的灯光下,祥和的音乐声中品味一杯小茶,和知心朋友聊上几句。身心压力就得到了完美的释放,人也变得开朗了。
这位酒吧老板高兴得说,对于这种高层次的雅文化,大学生表现出的是接受和包容态度。在优雅的环境里他们的举止更加优雅。也许这种雅文化熏陶人们的雅性,我一直以为开校园酒吧是对的。结果证明我的确对了。
经谈话了解到,这家校园酒吧也是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重要场地。他们在这里学习招待顾客,调各种花式饮料,煮咖啡。还能按劳分配,获取酬劳。在这里工作既是享受又是锻炼。何乐而不为呢?
校园酒吧以一种健康,活跃的形式给人传递了它的文化精髓。他不是人们眼中的酒馆,不好的地方,而是一个陶冶性情的优雅场所。它是西洋文化的产物,即便如此,也不凡中华文化的因素。有人说它是新时代的茶馆,也有人说,它是中西合璧产生的混血儿。无论怎样,校园酒吧以自己的健康形象诠释了它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仅此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新型大学的开放性,文化因素的多样性。